免费αv片在线观看,国产欧洲在线观看,日本国产在线专区,十八禁拍拍拍网站

 

十八大代表、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關于十八大的觀點
Zhang Ruimin - Delegate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Comment(s)打印 E-mail 人民網  2012-11-10
調整字號大小:

Read in English

中共十八大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室。

中共十八大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室。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室的嘉賓是中共十八大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張總歡迎您。

張瑞敏:主持人好,人民網的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開始您就是黨代表了,今年是連續五屆擔任代表了,首先向您表示祝賀,請您從企業和企業家的角度,談一談這20年來的變化?

張瑞敏:從1992年參加十四大,一直到今天的十八大,我一共參加了五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句話叫“事非經過不知難”,今天大家看整個國家的發展,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其實當時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比如1992年我參加十四大的時候,其實我是心事重重的,因為那時候我正在開始建一個工業園,當時全國家電企業唯一的一個工業園,但是,遇到了兩大問題:第一,很多項目不像今天你想要上什么項目就上什么項目,那時候需要經過國家審批,這非常困難,比如我干了冰箱,干洗衣機就不允許,要審批,干電視機更不允許,更要來審批,這是其一。第二,資金。當時我建工業園大概需要15億的資金,但是我手頭可以支配的資金只有八千萬,工業園已經開工了,這個資金還沒有著落,到銀行貸款,銀行又不貸給你,因為將來如果萬一不行,你拿什么來還呢?所以那時候雖然來十四大很高興,但是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非常困難。十四大確認了一個制度,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從企業局部來講,解決了很大的問題,比如資金問題,那時候公司可以上市了,我們一開始就到上海上市,資金的問題就解決了。另外,國家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很多審批都不要了,我們不需要跑那么多手續、耗費那么多的時間精力去辦審批手續。

所以,從十四大以來到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臺階,都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一個新的目標。我認為,其實我們黨的每一次代表大會都帶來一個新的變化,或者是說使整個發展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主持人:您也跟我們表示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個觀點被很多的媒體報道了,這個觀點我們應該怎么樣去理解呢?為什么說沒有成功的企業?

張瑞敏:我自己做企業幾十年以來都有這個體會。另外,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我覺得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我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很多國外商學院、國外的企業都非常認同。而國內有些企業覺得不是這么回事,他們認為“我就很成功,我就可以做到很好”。但是我認為企業如果成功的話,僅僅是意味著踏上了時代的節拍。比如海爾,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根本不可能有海爾,同樣也不可能有張瑞敏今天所謂的成功。但是今天踏上了時代的節拍,今天能夠做好,至于明天能不能做好,這個就很難說。我們做企業的都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永遠踏上時代的節拍,一旦踏空,不說萬劫不復,這個企業很可能就不存在了。比如當時全世界膠卷業的霸主就是柯達,但是柯達沒有踏上信息化、數字化的節拍,柯達很大,但是它沒了。手機也是一樣,一開始的霸主是摩托羅拉,很快被諾基亞擊敗,諾基亞今天又被蘋果擊敗,其實就是因為它們處于不同的時代。摩托羅拉代表了模擬時代的霸主,但是到了數字化時代,被諾基亞取代了,諾基亞是數字化的霸主。今天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是蘋果,手機已經不是一個通信工具,而是把它變成一個信息化的終端,變成云計算的一部分,那就大大的不同了。所以,這個時代發展太快了,你想每次都能夠踏上時代的節拍,這個很難。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做企業要永遠關注時代的變化,要永遠抓住時代的脈搏。其實說到底,就是要永遠地挑戰自我。所以,在海爾內部有句話,就是我們永遠不要自以為是,永遠要自以為非,誰是“是”呢?用戶的需求是“是”,我們永遠是“非”,我們這個“非”永遠要滿足用戶的需求,那才可以。

主持人:現在海爾給大眾的感覺不再是一個傳統的制造企業,而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服務型企業,不知道您覺得這個描述是否準確呢?

張瑞敏:其實這個也是近一段時間我又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這是我們過去提出來的,海爾應該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當時我們提的比較早,甚至還有人在媒體上提出來說,海爾怎么不做制造了,它怎么做服務呢?是不是要去做賓館了?他以為服務就是賓館的概念。今天,我覺得大家都認為制造業一定要向服務業轉。但是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再進一步。我最近思考一個問題是,現在國際上有一個劃分,人類社會兩千多年的時間,經濟分了四個階段,兩千年以前是農業經濟,那個時候的引領者是中國,中國的農業經濟在全世界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到200年以前就是工業經濟,那個時候引領者應該是英國,后來美國又上來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就是服務型經濟,也就是現在我們大家都想來做的。到今天又出現第四個階段的經濟形態,就是體驗經濟,所謂體驗經濟,一定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蘋果手機就是這樣,我拿著手機的實物可以進到虛擬世界去,但是在虛擬世界又可以滿足實物的需求及現實世界的需求。這種趨勢的融合,可能會創造一個新的經濟形態。當然了,服務經濟在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體驗經濟》所說的,它是以服務經濟為舞臺,以差異化的產品為工具,結合起來為用戶提供非常好的體驗環境。所以,我們對于服務型的轉型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它畢竟是體驗經濟的一個基礎,我們更多的是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新需求,推動整個企業向更高的層次、更高的角度發展。

主持人:有媒體報道,海爾的社會化物流引來了包括創維、亞馬遜、淘寶等企業的大規模合作,這種發展思路與戰略轉型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張瑞敏:從戰略轉型來講,我們希望轉型為互聯網式的企業?;ヂ摼W式的企業當然有很多標準,我個人理解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定要虛實網融合。所謂虛網就是互聯網,所謂實網就是怎么樣在現實生活中滿足用戶的需求。我有一個描述,其實企業怎么樣以用戶為中心呢?就是跟上用戶點鼠標的速度,用戶如果在鼠標上能點到你,你就要在現實世界中馬上配送到位,這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你剛才提到的物流,就是很重要的現實世界怎么和虛擬世界結合,并且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比如說很多電商公開宣布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點:第一是誠信問題,因為在網上用戶看不到你,所以誠信有時候很成問題。第二就是配送問題,用戶要馬上配送到位,這是很困難的事。從表面上看,物流是一種配送,實際上就是怎么真正在現實世界中滿足用戶需求。比如海爾可以24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配送到位,這是用戶的時間需求。另外大件的配送,在國內我們率先做到了或者現在還很少有企業可以做到的,那就是送裝一體化,很大的一個大冰箱,或者一個大櫥柜,配送人員和安裝人員同時到達,而有些企業可能是分開的,這樣對用戶來講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說到底,物流就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才是互聯網時代最需要做到的一個戰略。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海爾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管理創新。海爾的組織架構已經經歷了從“正三角”到“倒三角”再到“節點閉環的網狀組織”的變化。您認為企業管理架構的終極狀態是什么樣的?

張瑞敏:我個人認為,可能組織管理的終極狀態就是完全把傳統時代的組織管理的結構給消滅。傳統時代的經濟管理結構就是層級結構,這是最早的古典管理的先驅、被稱為“組織管理理論之父”的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他創造了官僚制,就是一層一層的,我們稱之為“金字塔”,最普通的員工在最下面,然后往上是低級管理人員、中級管理人員、高級管理人員,一直到最高領導者。這個管理結構差不多在兩千年的傳統工業經濟時代非常有效,因為它可以使從上到下的組織非常嚴密,而且指令傳達下來以后,最底層可以馬上貫徹執行。但是今天用戶需求是個性化的,在這種情況下,底層人員知道用戶要什么,但是一層一層匯報上去,上面做了決策,一層一層傳達下來,這就完全和市場割裂了,因此就必須把最大的權力授予一線員工,因為他知道用戶需求,并可以馬上創造用戶需求。其他的管理者應該變成資源提供者。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打造了一種網狀結構,所謂網狀結構就是內部沒有層級結構了,上下級的關系變成一個契約關系,員工原來是聽領導的,現在員工聽用戶的,領導聽員工的。原來的領導現在要負責給員工提供資源。這就像在第一線和敵人打仗,作戰的時候,后方沒有給前方戰士提供相關的彈藥、糧食,這個戰役失敗了,后方應該負責任,而不是戰士負責任,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因此我所說的內部員工之間沒有層級了,變成一張大網,這張網是動態的,是和用戶個性化需求結合到一塊的,然后這張網來發揮更大的感知、滿足用戶需求的作用。我個人感到它可能是今后企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前些日子我接待了美國晨星公司的高管,這個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做蕃茄醬的公司,這個公司到中國和我們公司來交流,他也在做這個探索,他說沒想到在中國有一個企業也和我們一樣進行這樣的探索,當然它的企業小,只有400多人,我們8萬多人,他做的歸納起來就是五個字,叫做“消滅經理人”。當然這個網狀組織是一種組織結構的變化,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今后的互聯網的組織應該是沒有過去那種層級管理,沒有中層領導,高層領導,不存在領導的概念,都是為用戶提供服務。

主持人:在許多管理大師中,誰對您的影響是最大的?

張瑞敏:如果說我非常崇拜的,而且我就是他的粉絲,就是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的,美國的管理大師德魯克。到今天為止,他所有的著作我都看過了,而且到今天為止,我覺得他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包括剛才所說的網狀組織結構,其實我一開始就是受了他的影響,他倒沒有說互聯網應該做這么一個組織結構,但是他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他說傳統時代的管理者被定義為擁有下屬的人,就是你下邊管著一百人,而我管理一千人,我就比你的官大。但是德魯克說自己的貢獻是擁有成果的人,換句話說,如果這個管理者下邊管著一百個人、一千個人,但是你創造不出成果就不叫管理者??赡芎艿讓拥囊粋€員工,他沒有管什么人,但是他能創造出管理成果,他也是管理學上的高級管理者。

主持人:海爾的管理變革具有顛覆性,也有學者表示,海爾的管理創新是前無古人,但是不一定后無來者。您認為這種創新能被廣泛復制嗎?

張瑞敏: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問題,我們就成孤家寡人了,不可能說前無古人。我覺得是一個機會,中國企業過去沒有自己的管理工具,也沒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更不用說管理理念了。我們從改革開放以后完全是學國外的。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就學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后來學美國的六西格瑪,學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也都是屬于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的范疇。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全世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對我們是個挑戰,更是一個機遇。過去我們學人家,但是現在他們也找不到了,傳統的管理理念對他們來說也不好用。傳統管理理論的基礎就是分工理論,從最早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里面提出分工,小作坊做東西效益不高,必須變成分工,才能變成工業化。從小作坊到工業化很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分工。到今天,分工理論發展到極致了,比如生產的流水線,比如企業管理的科層制,現在要求打破它了。因為什么?現在要求是合工,因為如果用戶要一個產品,你不能跟用戶說你要這個東西不行,我要從下指令到最后做出來要經過很多很多的科室,要經過很多層次,批完之后可能三個月,那怎么可以呢?現在一下子顛覆了,我們覺得正當其時,我們也在探索,也引起世界上的很多商學院,包括哈佛商學院的關注,因為這是一個方向。如果說是前無古人的話,應該對所有的管理、所有的企業來講都是前無古人,因為要探尋一個新的管理。但是后面不僅是復制的問題,大家都來走這條道路,是不是都應該走這個方向,是不是我們做這種模式最好呢?這個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但是不管怎么樣,現在國內已經有很多企業都來照著海爾這個模式來做,有的把我們內部管理具體操作的東西都拿去復制。當然,我們目前也有些問題,不管怎么說,這個方向大家都認可了。

主持人:今天有消息傳出,海爾收購了新西蘭家電品牌斐雪派克,從當初國內激活休克魚到海外并購意大利工廠,再到近期收購三洋白電業務,海爾今后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頻繁并購呢?從目前并購三洋白電業務的現狀和海爾收購斐雪派克的媒體評價來看,兩次并購海爾都是首先通過文化融合再開啟全面融合,這是一個策略還是只是一個偶然?

張瑞敏:我覺得我們自己在國際并購這么多年下來之后,逐漸探索出一條發展的道路,并購一定不是簡單的疊加,應該讓它產生乘數效應。一般來講,并購期望的最好結果就是1+1>2的效益,我們希望產生1+1>2的N次方的效應,就是乘數效應,這樣就不能簡單地疊加。

比如收購三洋的白電之后,我們就發現,三洋日本的員工素質非常高,研發也好,特別是自覺性非常強,但是有一個問題,原來對它起作用的一些東西、文化,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不起好的作用,不起正向的作用。比如第一個就是團隊精神,第二個就是年功序列制。像年功序列制,他們要當一個部長,可能要到50歲,等于是論資排輩,加入海爾以后,要遵循人單合一雙贏的模式,所謂“人”就是員工,“單”就是創造的資源,收入和創造的資源掛鉤。一開始日本員工不接受,按照日本法律規定,每年不能開低于12個月的工資,另外外加4個月的獎金,他一般都會把他的生活按照這16個月的工資來安排。如果完全按照創造用戶價值,創造得多可以超過16個月的工資,但是萬一做不上去,可能只能保持12個月的工資,所以他們一開始很難接受,后來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們慢慢接受了。今年我們在日本市場差不多增長70%、80%,另外原來在三洋旗下的泰國的工廠、菲律賓的公司,虧損了很長時間,現在都扭虧為盈。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而且你有一個可以發揮人的潛能的管理模式。我認為世界各地文化不同,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致的,都是要發揮他的潛能。

我非常欣賞康德的一句話,“無論什么人,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把自己和他人當做工具,因為人的自身就是目的。”既然人自身就是目的,他都是理性的,你就應該把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次我們和新西蘭的并購也是這樣,他是一家1934年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上被稱為奢侈品品牌,也是新西蘭的一個國寶級的家電公司,應該說技術能力、產品開發能力都非常非常強,但是有一個問題,它的組織結構依然是聽從高管的正三角模式,另外它在全球的開發也存在問題。海爾恰恰是一個網絡平臺,收購以后我們將會把每個人的潛能發揮出來,他們每個人的能力都非常強,為什么不能讓一個人頂十個人,甚至頂二十個人。我接觸過寶潔的首席營銷官,寶潔有九千名研發人員,它這九千人又整合了全球的180萬研發人員,9000人比180萬人,等于1:200,相當于一個人擴大了200倍。其實新西蘭這些人也可以做到擴大10倍、100倍,所以我們不是簡單的一個并購,而且現在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可能會取代大型企業,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整合更多的資源,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所以我們希望整合產生這種平臺企業的效應,今后的并購應該是這么一種方向,而不只是規模的擴大、體積的擴大。

主持人:今年是海爾創業28周年,按照慣例海爾每7年都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戰略發展階段,目前海爾是處于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下一個戰略階段將會是什么呢?

張瑞敏:我們已經探索了很長時間了,就是一個管理模式,我希望把這個管理模式變成人單合一雙贏的模式,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用戶。原來德魯克曾經有一句話,每個企業必須要回答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的客戶是誰,第二個問題是你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是什么,第三個問題是你給用戶創造價值之后你的價值是什么。作為企業可能都非常難回答,但是,我們現在要求每一個員工都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把每個人都變成一個小公司一樣。我們現在八萬人已經化成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這些自主經營體將來要變為一個個小公司來運作,每個小單位、每個人都主動地去創造市場業績,主動去創造價值。這是下一步我們繼續要推進的。

海爾之所以在20多年時間里成為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主要就是對模式的探索,現在也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從2007年到2011年這五年的時間,利潤復合增長率是38%,國內行業平均是20%,差不多是行業的兩倍,這說明海爾商業模式的推進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從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利潤等數據看,海爾的增速都比同行業增速高一倍。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兩個指標,應收和庫存。我認為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應收和庫存是有沒有現金流的重要標志。國外有一句話,黑字破產,因為企業沒有現金流,現金流像空氣一樣,利潤像血液一樣?,F金流在應收和庫存里非常重要。海爾現在的資金周轉天數是負10天,整個行業平均是32天,差了幾倍。存貨周轉天數差得更多,海爾是5天,行業是64天,差了十幾倍。出現這種情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企業賣不出產品,就把產品壓給銷售渠道,賣完再給銷售商錢,賣不掉就降價。海爾一定是現款現貨,一定是零庫存零應收。

關于營運資金周轉天數,我看到最好的指標是美國的戴爾,曾經最好的時候是負的37天,當然現在戴爾也做不到了。我們一天的營運資金大約是5億,負10天到正30天差了40天,也就是相差200億,這是非常大的數字,對企業的經營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從企業角度講,我希望把企業變成剛才所說的平臺型企業,所謂平臺型企業,就是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比如研發,我們在全球現在有五個研發中心,過去我千方百計地去招聘很高素質的人進來,現在不是了,比如在美國紐約,或者在德國慕尼黑,通過研發中心來吸收、爭取更多的資源,包括大專院校,包括研發機構,都可以整合進來。所以,平臺型的企業和過去的企業完全不同,它變成一個開放的系統。美國有本暢銷書叫做《宏觀維基經濟學》里面有句話,失敗者經營的一定是帶圍墻的花園,成功者經營的一定是開放的場所。所以,對企業來講今后一定要把它變成一個開放的系統。

主持人:很多企業家在談到企業發展經驗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企業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其中企業的組織建設對于企業實現戰略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作為黨代表,您怎樣看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黨建的重要性?

張瑞敏:我覺得這是一個應該探討的問題?,F在好像大家都不知道黨建應該怎么做。因為過去黨建有“三會一課”等,但是這些是不是能夠更好地適應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呢?我覺得是有一定問題的,所以我們自己在探索,基本原則和黨的歷來要求是一樣的。我個人體會就是最核心的一句話——支部建在連上,這是共產黨制勝的一個法寶。建在連上,也就是這個最基層的單位有沒有戰斗力完全取決于能不能面向外部的市場。今天說的是市場,也就像是戰爭年代連隊面對的戰場。在戰場,他可以自主靈活地去進行戰斗,所以黨支部才起作用。我執行上級命令,但是又會根據市場的情況、戰場的情況自主做出決策來。今天我們在做的就是把八萬人變成兩千多個自主經營體,每個自主經營體就是一個支部。這樣我們就把支部給改建了,把支部建在經營體上,自主經營體在市場上有沒有競爭力,反過來檢驗這個黨支部有沒有戰斗力。我覺得這種探索還是很有成效的?,F在有一些單位往往把黨建做得太呆板,并認為這就是黨的系統,又是行政的一套系統。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應將兩者結合起來,完全發揮組織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戰斗力。

主持人:黨的十八大還有兩天就要召開了,作為黨代表,您對黨代會的召開有何期待嗎?

張瑞敏:我覺得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能不能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有公平競爭機會的平臺,換句話說,就是初始階段機會的均等化。這是一個民生問題,我認為非常重要。現在存在很多機會不均等、不公平現象,會埋沒很多的人才,也不能把人的激情都發揮出來。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方面,其實和第一個方面有邏輯關系,就是能不能把創新機制推得更好。作為企業,應該有一個更好的外部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對國家也好,對企業也好,當然企業是國家的一個細胞,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創新,很難有活力,也很難發展。當然這兩個問題是在一起的,也就是給每個人一個均等的機會,然后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實現這個創新的機制和創新的平臺。如果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有創新的機制,都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那么我們的國家會發展得更快、發展得更好,更加蒸蒸日上。

主持人:今天張瑞敏先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談了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未來的形勢,非常感謝張總在百忙當中抽空來人民網做客,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我們也預祝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再次感謝張總。謝謝大家。

張瑞敏:謝謝。

分享到: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